文津图书奖设立于2004年,是国家图书馆主办并联合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参与的公益性图书奖项。第十八届文津图书奖共评选出获奖图书19种,推荐图书38种,这些好书涵盖多个领域,题材丰富,国家图书馆推出“文津好书”系列,通过刊载评委、图书馆馆员和读者的阅读感受,以及作者、编辑的创作心得,向读者介绍这些优秀读物,推文中还会不定期设置互动活动,参与即有机会获得礼物。让我们一起悦读文津,品味经典吧。
《中国人的音乐》田青 著 中信出版集团
音乐,是人创造的,是人聆听的,是人的情感与思想的凝聚与升华。因乐可知心,因乐可知人,你懂得了中国人的音乐,也就懂得了中国人,懂得了中国。乐声如水,亦如光。
——引自《中国人的音乐》
知名音乐学家田青先生在他的新著《中国人的音乐》的开篇中讲到:“我……年轻时主要学习西方古典音乐。中年之后,才深感自己对中国音乐的无知,开始了专门的学习和研究。中国音乐有数千年的历史,包括56个民族,真的是浩瀚无垠、博大精深。任何人在它面前都只能望洋兴叹,深感自己的无知和渺小。”面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中国音乐,我们普通人怎样才能进入这座神圣的殿堂,去感受滋润一代又一代国人心灵的美妙旋律呢?在这部《中国人的音乐》中,作者展示了他多年沉浸于中国音乐的深厚功力,从“乐器与器乐”“民歌与声乐”“新音乐”三个方面化繁为简地为读者梳理了中国音乐的源流与演进。
贾湖骨笛
读这部书我们可以知道,早在8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创造发明了一种完备的管乐器——贾湖骨笛;宋代词人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在词旁标注了乐谱,让我们在接近千年之后能够还原当时的乐曲;还有近代以来,在西方音乐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新音乐,如将“地道的中国音乐与传统的西洋乐器完美结合”的《牧童短笛》、借鉴传统戏曲曲调创作而成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及《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我的祖国》等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背后的创作历程。
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明刻本 国家图书馆藏
在书中作者还澄清了很多对于中国音乐的误解。“中国音乐就是五声音阶”可算其中流传最久、影响范围最大的一个。1978年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青铜编钟一共有六十五件,总音域达五个半八度,编钟的中心音域十二律齐全,中间的三个半八度构成完整的半音阶,人们甚至可以用这套编钟来演奏巴赫或贝多芬的音乐作品。这套“曾侯乙编钟”证明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乐器就已经能够演奏十二个半音,当时我国的音乐技术和音乐理论都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级的阶段。
千百年来,音乐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这部《中国人的音乐》写的不仅是中国音乐的故事,更是中国人的故事。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养成完美人格的最后一步。今天的我们聆听、欣赏、学习中国音乐,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五千年的历史如何铸就当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荐书人
方堃,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史,图书馆少儿阅读指导培训。
作者
田青,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宗教音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推广,出版包括《中国宗教音乐》《净土天音》《捡起金叶》《禅与乐》在内的学术及各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