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安康|经典诵读:传统节日之端午

  • 发布时间:2024-06-06 16:45:57
  • |
  • 作者:昔阳县公共文化
  • |
  • 阅读次数:82次

端午佳节龙舟竞渡粽香四溢、欢乐融融。在端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了解关于这一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吧。

始也指农历五月五日亦称端五端阳端节午节、重午、重五、地腊、天中等。

 

端午起源

纪念屈原说

《荆楚岁时记》“屈原死于汩罗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今之竞渡是其遗迹

恶日说

自战国至西汉人们总把五月五视为“恶月”“恶日”此日必须驱邪除恶遂有用朱索五色柳桃印为门户饰作赤灵符着心前以五采丝系臂作续命缕等习俗。

夏至说

按节令五月五日正当夏至之时。此际人们蓄采众药并蹋百草插艾为人悬于门户之上以蠲除毒气又蓄兰沐浴避邪防病后渐演为节俗

吴越民族图腾祭说

古代越族以龙为图腾为表示他们的“龙子”身份每年五月五日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扔到水里献给图腾神同时自己也吃最后在急鼓声中划着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竞渡既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端午节及其各种习俗由此而来。

还有纪念介子推、伍子胥、孝女曹娥、苍梧太守陈临等说

 

端午民俗

划龙舟

又叫赛龙舟是我国南方水乡的一项水上游乐竞技活动。其起源有两说一说起于越王勾践操练水军其竞渡的工具即龙舟一说为纪念屈原

插艾

每年端午节汉族民间都要在门框上插两株艾草表示驱邪避灾确保平安的意思梁人宗懔在《荆梦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个风俗源自神话传说,从古代流传到今天。

吃粽子

粽子古称“角黍”。汉、布依等族端午节节日传统食品。古代粽子主料以糯米江米为主也有用黄黍黏米的佐料有裹豆沙、枣泥、什锦等糊馅类裹火腿、咸肉等块馅类裹小枣、赤豆等豆果馅类只放黏米陕西或加红料广东的纯米类等。现粽馅品种越来越多,诸如火腿、咸肉、鲜肉、鸭肉、鸡肉、鸡蛋、虾仁、干贝、银杏、桃仁、松子、芝麻、冬菇、栗子、花生、椰蓉、莲蓉等。

躲午

古代视农历五月为恶月尤以五月五日为不吉利。此日所生的孩子称作“五日子”一般都不敢抚养。为躲避这个“凶日”民间未满周岁的小孩皆须到外婆家过端五节谓之“躲午”以免病魔恶鬼前来作祟。

佩戴长命锁

长命锁也叫“寄名锁”。它是明清时挂在儿童脖子上的一种装饰物按照迷信的说法只要佩挂上这种饰物就能辟灾去邪“锁”住生命所以许多儿童从出生不久起就挂上了这种饰物一直挂到成年。

 

端午俗语

癞蛤蟆躲端午——躲得了初五,躲不了十五

旧时有在端午逮癞蛤蟆制药的习俗,农历五月十五是大端午,逮癞蛤蟆取浆制药依然有效。比喻无论如何也躲不过、逃不过。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

端午节前,气候乍暖还寒,所以寒衣不可收藏起来。形容农历五月气候多变。

五月端午的黄鱼——在势

有的地方这一天有吃鱼的风俗。势:谐“市”。本指鱼在集市上,比喻正处于有权有势或强有力的地位上,有时含嘲讽意。

端午节吃饺子——与众不同

按民间风俗,端午节一般都吃粽子。比喻跟大家不一样,显得很特别。

 

端午诗词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等闲惊破纱窗梦。

南歌子 游赏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歇,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减字木兰花 竞渡

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悠悠艾草香,片片粽叶长。值此佳节之际,祝愿大家端午安康、福怀满溢!

 

图片6_Jc.jpg?v=1745971839166

版权所有 © 昔阳县文化和旅游局
总访问量:101346  今日访问量: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