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阳县图书馆】2025年“金蛇献瑞 书香迎春”——《国图公开课》系列讲座(二)

  • 发布时间:2025-01-28 10:53:40
  • |
  • 作者:昔阳县公共文化
  • |
  • 阅读次数:64次

金蛇献瑞·书香迎春


国图公开课

系列讲座

2025年《国图公开课》系列讲座活动如期而来,又和大家见面啦!此次讲座活动围绕“金蛇献瑞 书香迎春”开展,共分为:《艺术纵横》《悦读世界》《畅游文化》《民俗共享》四期,今天,为大家带来第二期《悦读世界》,欢迎广大读者如约观看。




01



从阅读到悦读——探寻书籍之美

主讲人:朱赢椿

主讲人简介:朱赢椿,男,书籍设计师、艺术家、图书策划人,南京师范大学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版协装帧艺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编辑奖,“世界最美的书”国际大奖获得者。个人书籍设计作品曾在德国、韩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地区巡回展出。

内容简介:目前电子书大行其道而纸质图书被边缘化,纸质图书想要得到不同于电子书的效果,只有在图书设计上下功夫。而追求书籍设计和装帧的效果,会导致以后的书籍设计形成两极化趋势,一端是高端的书籍设计人员,一端是自己动手设计图书的大众。纸质图书将会渐渐淡出,设计精美的图书或许会成为一种礼物甚至奢侈品。阅读靠电子书,纸质书则会带来悦读之美。本期讲座中,朱赢椿老师将为大家讲解。











02

征程: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

主讲人:王原

主讲人简介:王原,男,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及地层学专业,曾赴美留学,在中国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曾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和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发现和采集了很多重要的脊椎动物化石,擅长研究化石青蛙和化石蝾螈。在倾尽心力担任中国古动物馆馆长一职的同时,他还是讲述中国恐龙故事的高手。

内容简介:本期讲座中,王原老师以“从鱼到人”5亿多年间中国古脊椎动物演化历程为主要脉络,挑选有代表性的古生物群,从古生代到中生代、再到新生代时期,探知远古生命的进化历史。








03

从《西游记》谈人生境界


主讲人:马叔礼

主讲人简介:马叔礼,男,淡江大学中文系毕业,台湾知名作家、文化学者。现任台湾日月书院讲座主持人、慈晖文教基金会讲座主持人,长期与汉声电台、教育电台合作,担任专题单元主讲人,为传播文化而努力。马先生年轻时即从事写作、创作,并多次荣获《联合报》、《中国时报》、《中华日报》等小说、散文奖。曾出版《文明之剑》《下午茶时间》《有龙来仪》《火车乘着天涯来》等书。近年来多次往返两岸,做客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高等学府授课。

内容简介:台湾学者马叔礼通过对《西游记》的多年研读和详细剖析,悟出趣味故事背后有着非寻常意义,精确点出字里行间的宇宙观、历史观与人生观。








04

《易经》与东方智慧

主讲人:郑万耕

主讲人简介:郑万耕,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哲学史副主编、国际儒联顾问,曾任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并参与创办了《国际易学研究》辑刊。著有《太玄校释》《扬雄及其太玄》《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易学名著博览》《易学源流》等。《太玄校释》一书曾获北京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三等奖。

内容简介:《周易》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学文化体现出中国人的生活样态和生存智慧,表现出本土思维方式,反映了当时的主流价值观。本期讲座中,郑教授通过深入浅出、生动灵活的讲解方式,为大家讲述《周易》是一本什么书、《周易》的忧患意识、时位观念以及阴阳学说等内容。





05

《诗经》作品赏析

主讲人:鲁洪生

主讲人简介:鲁洪生,男,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经学会理事。鲁教授致力于《诗经》、儒学、道学及古代文化的教学研究。主撰或参撰、参译出版了《诗经学概论》《诗经百科辞大典》《诗经析释》《先秦大文学史》《历代赋辞典》《二十世纪大博览》等著作。主撰并主讲了《中学语文新课讲析》等音像教材两套,在《中国社会科学》刊物上发表了《从赋、比、兴产生的时代背景看其本义》等学术4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新华文摘》转载,多篇获优秀学术论文奖。教学效果显著,多次受到省、市、院级的表彰。1993年荣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出版《诗经学概论》《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研究》等。

内容简介:《诗经》作为《五经》之首,已有两千多年的研究史。由于其内容丰富以及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诗经》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期讲座中,鲁洪生教授将为大家讲解。





06

李白的诗歌理想与非凡创造

主讲人:钱志熙

主讲人简介:钱志熙,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白研究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古诗歌史和中古文学史研究,出版有《魏晋诗歌艺术原论》《汉魏乐府艺术研究》《陶渊明传》《唐诗近体源流》等学术著作十余种,发表论文一百七十余篇,曾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市教学名师等科研、教学奖励十多项。

内容简介:李白的诗歌,是一种震烁古今、历久弥新的天才创造。由于实现了诗歌艺术的最高理想,以及表现了人类个体所向往的超越性的自由精神,所以李白诗歌取得了永恒性的艺术魅力与经典价值。本期讲座,钱志熙教授将为大家讲解李白的诗歌理想与非凡创造。






07

王维——盛唐的象征性符号

主讲人:王志清

主讲人简介:王志清,男,南通大学教授,生态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王维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副会长。出版著作20余部,在各类学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内容简介:王维是盛唐文化的特产,王维诗是盛唐盛世的不死灵魂,是盛唐的象征符号。王维的出现,实现了中国诗歌由质实而空灵的美丽转身。本期讲座中,王志清老师将为大家详细讲解。






08

窗外之梅,窗内之书——浅谈宋诗新原质“梅”“窗”“书”之人文品格

主讲人:周剑之

主讲人简介:周剑之,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诗文、中国古典诗歌叙事传统。著有《宋诗叙事性研究》,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中国古典诗歌叙事传统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诗歌叙事研究”等。

内容简介:宋代诗歌新原质的最典型代表是梅、窗、书,诗人是立足于窗内和个人文化空间的:从窗内向窗外看,看到的是梅,并且把诗人的人格精神投射到窗外的梅花之上;从窗外往窗内看,看到的是内在精神世界的一种拓展。梅、窗、书是一种循环,是宋诗内在特质的形象写照,体现着宋代文化极为深厚的人文精神,并且折射出宋诗内敛深细的诗学特征,以及清淡平雅的审美趣味。本期讲座中,周剑之老师将为大家讲解。




版权所有 © 昔阳县文化和旅游局
总访问量:101259  今日访问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