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阳县图书馆】2025年“金蛇献瑞 书香迎春”——《国图公开课》系列讲座(三)

  • 发布时间:2025-02-01 09:22:01
  • |
  • 作者:昔阳县公共文化
  • |
  • 阅读次数:59次

金蛇献瑞·书香迎春

国图公开课

 

-HAPPY NEW YEAR-


2025年《国图公开课》系列讲座活动如期而来,又和大家见面啦!此次讲座活动围绕“金蛇献瑞 书香迎春”开展,共分为:《艺术纵横》《悦读世界》《畅游文化》《民俗共享》四期,今天,为大家带来第三期《畅游文化》,欢迎广大读者如约观看。

 


《畅游文化》系列讲座

 

22.讲座主题:刺绣与针法

照片 (1).png?v=1745947835009 

主讲人:张美芳

 

主讲人简介:

张美芳,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为“苏绣艺术创新中心”主任、艺术总监。主要著作有《乱针绣针技法》《苏绣针法与技法》《刺绣与针法》等。

内容简介:

刺绣作为一个地域广泛的手工艺品,经过长期的积累,发展出多种地方名绣。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出现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此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刺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本期讲座中,张老师将为大家详细讲解。

照片 (2).png?v=1745947835009 

 

23.讲座主题:匠心铁观音——铁观音茶的制作技艺
照片 (3).png?v=1745947835009

主讲人:魏月德

 

主讲人简介:

魏月德,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铁观音茶始祖魏荫第九代孙。

内容简介:

铁观音是汉族传统名茶,属于青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乌龙茶类的代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是我国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等六大茶类之一。本期讲座中,魏月德老师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安溪正宗铁观音的制作过程和其注意事项。

照片 (4).png?v=1745947835009 

 

24.讲座主题:巧梭慧针——长江流域丝织与刺绣
照片 (5).png?v=1745947835009

主讲人:张硕

 

主讲人简介:

张硕,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著有《惟楚有材》《楚天红色之旅》《荆楚百位名人》等多部著作,参编论著有“十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武汉通史》《巴楚文化源流》《文化湖北》《吴地文化通史》等。另有数十篇学术论文发表。

内容简介:

长江中上游的宜昌峡江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纺织业的中心地区之一,如在长江西陵峡畔的秭归县朝天嘴新石器时代遗址、宜昌县中堡岛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杨家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别出土了数量不等的陶质纺轮多件,时代从距今六七千年前到距今四五千年不等,这些出土文物足以证明,该地区的纺织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期讲座中,张硕老师将为大家讲解。

照片 (6).png?v=1745947835009 

 

25.讲座主题: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照片 (7).png?v=1745947835009 

主讲人:楼宇烈

 

主讲人简介:

楼宇烈,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学院博士生导师,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长期研究魏晋玄学、老庄哲学、佛学与国学等。主要论著有:《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儒家修养论今说》《中国儒学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佛学与近代中国哲学》《中国的品格》等。他是中国文化最真诚的倡导者、实践者,亦是研究当代国学的中流砥柱。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点之一是:观念上的“和而不同”和实践中的整体会通。具体地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释、道三家,还是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虽有其各自不同的探究领域、表述方法和理论特征,然却又都是互相渗透,互相吸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难析。这也就是说,人们既需要分析地研究三家、三科、三学各自的特点,更需要会通地把握三家、三科、三学的共同精神。本期讲座中,楼宇烈老师将为大家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照片 (8).png?v=1745947835009 

 

26.讲座主题:走进象牙之塔——骈文与中国传统文化

照片 (9).png?v=1745947835009 

主讲人:莫道才

 

主讲人简介:

莫道才,男,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和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兼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导师。兼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所副所长,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员。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骈文与广西多民族文化及地域文化资源文献整理研究”岗特聘专家。

内容简介:

起源于汉末的骈文,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时期,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历经两次重大古文运动,骈文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但因中华文明深厚悠远的文化积淀,还是能够在当代生活中找到它的蛛丝马迹。本期讲座中,莫道才老师将为大家讲解骈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照片 (10).png?v=1745947835009 

 

27.讲座主题:妈祖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传承与发展

照片 (11).png?v=1745947835009 

主讲人:林明太

 

主讲人简介:

林明太,男,博士,教授,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华侨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莆田市“壶兰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科研课题17项,发表论文30余篇,编撰出版著作10多部。

内容简介:

妈祖文化从宋代产生后,就伴随官方与民间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和发展传播到海丝沿线各个国家,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的文化起点和文化码头。本期讲座中,林明太老师将为大家介绍妈祖文化起源、妈祖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妈祖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主要国家的传承与发展情况等。

照片 (12).png?v=1745947835009 

 

28.讲座主题:半亩山池半壁天——北京半亩园传奇

照片 (13).png?v=1745947835009 

主讲人:贾珺

 

主讲人简介:

贾珺,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筑分馆馆长、《建筑史》丛刊主编、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外建筑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出版学术专著7部,在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和参与建筑、规划及文物建筑保护工程20余项,曾经获得教育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第三届中国建筑图书奖、北京市优秀规划设计奖等奖项。

内容简介:

半亩园,一座坐落于京城的私家园林,集江南园林空间造园手法与北方建筑的大气格局于一身。关于这座清代古典园林,在经历世事沧桑的变化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本期讲座中,贾珺老师将为大家讲解。

照片 (14).png?v=1745947835009 

 

29.讲座主题:非遗里的老北京

照片 (15).png?v=1745947835009 

主讲人:杨志刚、陈永昌、翟玉良、佟秀芬、李继宗、张彦

 

主讲人简介:

杨志刚,男,京派内画鼻烟壶手工艺传承人;陈永昌,男,北京刻瓷技艺传承人;翟玉良,男,传统灯彩传承人;佟秀芬,女,彩塑京剧脸谱传承人;李继宗,男,戏曲盔头传承人;张彦,男,北京砖雕技艺传承人。

内容简介:

本期讲座为大家介绍并展示六项北京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京派内画鼻烟壶、北京刻瓷、传统灯彩、彩塑京剧脸谱、戏曲盔头、北京砖雕技艺。

照片 (16).png?v=1745947835009 

 

30.讲座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照片 (17).png?v=1745947835009 

主讲人:刘守华

 

主讲人简介:

刘守华,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民间文学组长。迄今在海内外发表有关民间文化的文章400多篇,出版学术论著10余种,其中《民间童话概说》《中国民间故事史》等5部著作获得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曾先后获湖北省文联首届文艺明星奖、湖北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花奖成就奖,2007年以他为首的华中师大民间文学教研室获中央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奖。

内容简介: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就要很好地从把握和保护这样的文化生态入手。现在的问题就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冲击与毁坏。在此情况下,怎样保护、恢复和重建相关的文化生态就需要认真研究探索了。随着我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乡村民间文化生态的变化呈现出十分复杂多样的态势,因而从改善文化生态出发以求切实保护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也须有针对性地灵活对待,不宜用一刀切的办法简单从事。本期讲座中,刘守华老师将为大家讲解。

照片 (18).png?v=1745947835009 

 

31.讲座主题:“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专题系列讲座第一期:“简”述中国——简牍里的中国文化

照片 (19).png?v=1745947835009 

主讲人:朱建军

 

主讲人简介:

朱建军,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

内容简介:

本期讲座为“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专题系列讲座第一期。朱建军馆长为我们从简牍中解读中国文化与历史。首先从简牍历史讲起,叙述了不同批次简牍的发现过程。其次,从文献内容角度详细解读了部分简牍文献中的记载内容,论述了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同时就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基本情况与馆藏珍品进行讲述。最后,介绍了其对于简牍的开发出版情况及未来发展设想。

照片 (20).png?v=1745947835009 

 

32.讲座主题:“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专题系列讲座第二期:敦煌与丝路多元文化交融

照片 (21).png?v=1745947835009 

主讲人:张元林

 

主讲人简介:

张元林,敦煌研究院副院长。

内容简介:

本期讲座张元林副院长和我们分享的主题是“图像见证:敦煌与丝路多元文化交融”。敦煌作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的汇流地,影响深远且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讲座共分为四部分,一是 “华戎所交一都会”——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二是“雪泥鸿爪”——敦煌壁画中的多元文化印迹,三是“变与不变”——从敦煌日神图像看多元文化交融,四是总结敦煌壁画呈现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得我们今天可以追溯、拼合中古时代曾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个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图画。总之,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中,敦煌实现了不同文明、不同宗教的和睦相处,共荣共存。这也正是灿烂的敦煌艺术留给我们的宝贵思想遗产。

照片 (22).png?v=1745947835009 

 

33.讲座主题:国图讲坛“20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系列:甲骨文的前世今生

照片 (23).png?v=1745947835009 

主讲人:赵爱学

 

主讲人简介:

赵爱学 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甲骨文献整理研究和古籍递藏史研究。现任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金石组组长,学术集刊《文津学志》编委、执行主编。发表《国家图书馆的善斋旧藏甲骨及其著录》《国家图书馆藏嘉靖本<永乐大典>来源考》等论文20余篇。

内容简介:

本期讲座为“四大发现展”讲座系列之一,主讲人赵爱学老师为我们介绍了甲骨文的方方面面,详细介绍了甲骨文的使用时期、记载信息、材质大小等内容,以及多位国内在甲骨发掘、甲骨文译读等方面做出贡献的学者、收藏家们。同时,赵老师还带我们一起从甲骨文字中探寻了中华文字的起源与发展,为我们解读了多片甲骨的文献价值,以及其中所反映的商代社会,呈现出完整立体的甲骨文的前世今生。

照片 (24).png?v=1745947835009 

 

34.讲座主题:国图讲坛“20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系列:记录 传承——明清档案百年漫谈

照片 (25).png?v=1745947835009 

主讲人:韩永福

 

主讲人简介:

韩永福 研究馆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长期从事明清档案保管、整理、编辑研究工作,现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历史档案》杂志社社长,国家级档案专家(档案收集鉴定领域),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内容简介:

本期讲座中,韩永福老师为我们梳理了明清档案存毁情况及其原因,就“八千麻袋”事件进行了讲解,对其涉及的档案归属做了详细讲述,并依次讲述了历史第一档案馆馆藏档案不同批次的来源历程,梳理了当前清朝档案的国内外收藏情况。

照片 (26).png?v=1745947835009 

 

35.讲座主题:非遗视角下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照片 (27).png?v=1745947835009 

主讲人:崔乐泉

 

主讲人简介:

崔乐泉,现任国家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中国国家体育博物馆)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体育组”评审委员会专家。

内容简介:

本期讲座中,崔乐泉教授向读者介绍了什么是传统体育。所谓传统体育,就是在古代产生并流传至今的体育活动。接着,从非遗的视角对传统体育作了如下概括:被那些各群体或者是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具有游戏、教育、表演或竞争特点的运动技艺与身体技能,以及在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械相关实物和空间场所。另外,崔教授将传统体育分为射箭、传统武术、摔跤、举重、田径、球类、保健养生、水上运动、冰雪运动、围棋、赛马和民俗游乐等十大类,并分别举例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最后强调传统体育保护是一项永无止境的长线工程,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照片 (28).png?v=1745947835009 

 

36.讲座主题:非遗视野下的中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实践
照片 (29).png?v=1745947835009

主讲人:陈华文

 

主讲人简介:

陈华文,浙江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社长,教授,浙江省非遗研究基地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立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国家非遗评审专家库专家。

内容简介:

本期讲座中,陈华文老师从四个方面来讲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的问题。第一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依据和条件。第二是,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现状。第三是,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实践。第四是,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的再思考。

照片 (30).png?v=1745947835009 

 

37.讲座主题:21世纪的传统复兴与传统工艺振兴

照片 (31).png?v=1745947835009 

主讲人:陈岸瑛

 

主讲人简介:

陈岸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副教授,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世界艺术史研究所副所长,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装饰》杂志副主编。

内容简介:

本期讲座主要探讨21世纪的传统复兴和传统工艺振兴的话题,用大量的当代设计与文创产品告诉我们:文化遗产里蕴藏着巨大的资源,运用想象力和设计,可以很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并被大家喜爱。

照片 (32).png?v=1745947835009 

 

38.讲座主题:202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黄河十四走——探寻民间艺术是一条伟大的路

照片 (33).png?v=1745947835009 

主讲人:杨先让

 

主讲人简介:

杨先让,1930年生于山东省烟台市牟平,画家,艺术教育家。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和创作员、中国文化部政策研究室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年画连环画、民间美术系创史人,系主任。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美术学会常务副会长。

内容简介:

本期讲座我们邀请到了著名画家杨先让先生,来跟大家分享当年中央美术学院民间艺术系的发展历程和他创作《黄河十四走——黄河民艺考察记》的前因后果。杨教授为中国民间艺术的宣传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引起我们的思考:今天我们加速奔向现代化的同时,是否反而疏忽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这次讲座,相信每个人都能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照片 (34).png?v=1745947835009 

 

39.讲座主题:202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化保护与传播——以《中国音乐地图》之听见系列为例

照片 (35).png?v=1745947835009 

主讲人:叶云川

 

主讲人简介:

叶云川,音乐制作人,“瑞鸣音乐”创始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创作导师,曾获中国金唱片奖最佳音乐人特别奖;长期致力于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

内容简介:

本期讲座我们邀请到了中国内地音乐制作人叶云川先生,来跟我们分享他几年来制作和收集中国音乐的成果和感受。中国传统音乐原本类型众多,但在如今西方文明和现代化的冲击下,许多传统音乐在逐步失去传承。跟随叶云川先生走进这次讲座,在阵阵音乐声中走南闯北的同时,我们也能对中国音乐的未来有更多思考。

照片 (36).png?v=1745947835009 

 

40.讲座主题:201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传统民间舞蹈与现代社会

照片 (37).png?v=1745947835009 

主讲人:梁力生

 

主讲人简介:

梁力生,中国艺术研究员舞蹈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特邀研究员,北京舞蹈学院客座教授。

内容简介: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成分复杂的国家,中国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文化。其中,传统的民间舞蹈就是一种。但是随着时代的推进,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传统的民间舞蹈如何生存,如何转化,如何融入到现代的城市文明中去,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期讲座将从传统民间舞蹈的若干特性,从它所赖以生存的农耕文明的土壤等出发,探讨传统民间舞蹈的生存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以及如何将传统民间舞蹈与现代社会进行有效的相融。

照片 (38).png?v=1745947835009 

 

41.讲座主题:201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适我无非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照片 (39).png?v=1745947835009 

主讲人:杭侃

 

主讲人简介:

杭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副校长。出版著作《中原北方地区宋元时期的地方城址》等。

内容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形式:一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二是表演艺术,三是社会实践,包括仪式、节庆等,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比如天人合一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人类祖先遗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遭到破坏和遗忘。为了保护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我们能做什么呢?本期讲座的题目叫做“适我无非新”。该题目出自王羲之的诗句,意在无限丰富的万物使我由衷地感到愉悦。讲座将从丹麦的土楼建筑、温州的白象塔、富阳的造纸技艺、日本的民艺运动等诸多中外文物保护案例的分析中,寻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法,即“考镜源流,以故为新”。讲座最后,主讲人认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根本的是要达到一种文化的自觉。

照片 (40).png?v=1745947835009 

 

42.讲座主题:201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精细木作技艺与红木文化艺术

照片 (41).png?v=1745947835009 

主讲人:杨金荣

 

主讲人简介:

杨金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细木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任江苏工美红木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高级研究员。

内容简介:

在我国明清时期,红木是一种高端名贵的家具用材,常用于贵胄之家。然而,作为一种性坚、质密、纹美的稀缺树种,红木只能生产于我国南方地区,且生长周期极为缓慢,资源恢复极为困难。为此,红木早在明清时期就已遭到了严重的砍伐和破坏。进入到现当代后,我国红木经历了出口创汇时代和内销时代。后者是指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红木的需求量激增。这时候,红木的市场也为之迅速扩大。与此相伴随的是,红木的行业也亟待规范。本期讲座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细木作技艺和红木文化艺术”为主要内容,讲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红木行业的发展、行业的生态,以及红木的产业化问题等。

照片 (42).png?v=1745947835009 

 


版权所有 © 昔阳县文化和旅游局
总访问量:101264  今日访问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