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除夕夜,团圆守岁年夜饭 ​

  • 发布时间:2021-02-09 19:39:28
  • |
  • 作者:昔阳县公共文化
  • |
  • 阅读次数:316次


微信图片_20210209190359.jpg?v=1745989965506

 

 

 

除旧布新,迎接新年

   一年中最后的一天叫“岁除”,岁除的晚上叫“除夕”,“除”为除旧布新之意。旧时,“除夕”又称为“除日”、“除夜”、“岁尽”、“暮岁”。民间多俗称“年三十”或“大年三十”。


除夕“守岁”

 

   自古以来,在我国广大地区,人们都有除夕终夜不睡以待天明的“守岁”习俗。守岁的习俗相传起于南北朝,南朝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岁》诗云:“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独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除夕之夜,围炉团坐,酌酒唱歌,终夜不眠。现在各地守岁有所不同。

 

年夜饭

 

  吃年夜饭又称“吃团圆饭”。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年饭用金银米为上,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午之后方始去之。”旧时年饭做好后,先供祖先,再合家聚餐。年饭种类因地区、民族不同而异。北方地区多吃饺子,寓意“更岁饺子”;长江中下游地区吃鱼、肉、萝卜、菠菜、粉条、长生果等,取意“年年有余”;陕西延安一带吃豆腐和枣儿糕;台湾省吃鱼圆、肉圆、发菜等,意为“团圆吉祥”;蒙古族须向长辈敬“辞岁酒”,饱餐烤羊腿和水饺;满族传统年菜是血肠、煮白肉、酸菜等;壮族必备白斩鸡、酿豆腐、年糕、粽子、荷花包饭等;藏族家家饮青梨酒、酥油茶、吃酥油果子等。

 

贴春联

 

 岁终除夕用红纸书写吉祥语为对联,贴于门上,称“春联”,又作“门对”、“春贴”。春联源出于古时的桃符板,传说后蜀主孟昶曾以纸代板题写,是为春联。春联之名传说起于明初。见清姚之骃 《元明事类钞》三《春联》、翟灏《通俗编》三《时序·春联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贴年画

 

   过春节贴年画,是我国传统的民间习俗。忙年时,人们到画摊将年画买回,等到除夕之前,贴在收拾一新的墙上,新鲜亮堂,色彩斑斓,叫人瞧着心乐和、敞亮。尤其是那些民俗色彩浓郁的传统年画,更使人感到喜庆和吉祥。传统民俗年画,大多以福、禄、寿、财为主题,反映了人们强烈的乞福、乞禄、乞寿、乞财的心理和对神灵对吉祥之物的崇拜。

 

贴窗花

 

   贴窗花为旧时岁时习俗。北方地区最为盛行。每年腊月各家扫尘埃”后,即购高丽纸、东昌纸等将窗户重新糊好。再用所购大红纸剪作窗花贴于其上。内容主要为兰竹梅菊、松鹤延年、嫦娥奔月、花鸟虫鱼等。此习至唐代已多见,明清更为普遍,沿习至今。窗花运用点面、虚实、疏密等手法,构图传神,造型生动,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自古至今,年节多有售卖者,民间亦喜购回张贴,增添吉庆色彩。

 

压岁钱

 

  民间馈赠习俗。除夕夜长辈们把用红纸包着的钱送给晚辈。有的吃过年饭给,有的则等小孩睡着以后塞在枕头下面。此俗与除夕夜驱邪求祥有关。《燕京岁时记》载:“以彩绳穿钱,编怍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纸币出现以后,红纸包代之以彩绳穿钱法。后世给压岁钱则多出于让孩子们喜迎新岁的快乐心理。此俗至今仍普遍流行。

 

除夕还有哪些习俗呢?

关于“春节”的民间传说还有哪些?

阅读“学春节文化知识”电子书

学习更多春节知识~

 

 

学春节文化知识电子书

 

 

     “学春节文化知识电子书整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知识库》和《CNKI群艺学堂》的优秀数字资源,融可读性和知识性为一体,语言通俗、内容丰富。


 

db776ed5b6cd023647a35d793e5fb3f.jpg?v=1745989965506

 

阅读方式

 

 

· 扫描上方二维码进入畅知经典诵读小程序,点击置顶海报进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春节主题知识服务平台》

长摁二维码

 

 

· 进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春节主题知识服务平台》后,点击学春节文化知识电子书可进行线上阅读。

 

 

图片1.png?v=1745989965506

 

 

  百节春为首,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思想精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为丰富广大群众春节期间文化学习活动,中国知网于202121-228日,联合昔阳县图书馆共同启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春节主题知识服务及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在春节期间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文化服务。

 

  活动期间,中国知网公共服务在线微信公众平台将持续发布活动相关内容,请您持续关注。

 

 

 

 

917cf71e2c145c4b3c47ef8112069c0.jpg?v=1745989965506

版权所有 © 昔阳县文化和旅游局
总访问量:101504  今日访问量: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