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来源于昔阳县职工摄影协会)
长岭古村,坐落于山西省中部东境,太行山西麓,东经113°53′,北纬37°35′,隶属晋中市昔阳县界都乡。环山叠翠,僻静风雅,土地肥沃,草木丛生,动物繁多,十年九旱。东南有海拔1350米的云南垴,东北有海拔1282米寨垴山,两山夹有笔架山,恰似躺着沉睡的老人,三山绵亘形如太师椅环抱村庄。南有庙眼沟原始森林,北有沟壑梯田,西有通往榆赞省道。村东山足下有天然矿泉,供给人们日常生活用水。西坡底下有206米深井水,水溶岩发育,储水量丰富,灌溉田地。村里有一条沟谷季节性河流,从东向西流入松溪河与呼沱河汇合。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约在600毫米,无霜期120天,适宜农业发展。
(照片来源于昔阳县职工摄影协会)
村庄建于寨垴山底部西下的一条长长黄土蛾眉大岭上,故名长岭村。村庄地形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形似一条长龙,有“龙岗”“龙脉”之说。村落依岭而建(岭为东西向,南有河沟,北有岭后底沟,皆季节河流),呈龙形,长800米,宽200米,总面积约200亩,呈阶梯状,属典型的山地四合院型制。整体建筑群雄踞在整个一面向阳的坡上,由西到东,大大小小、错落有致排列,中部为集中连片的传统建筑区,约占全村建筑的65%,东部、西部为新旧建筑结合区,其中古建筑占65%。古建筑融封闭性、等级性、坚固性、审美性为一体,属多进式山地串珠式对称四合院,院院相通、院院不同、高低错落、别有韵味。村落形成原因。村落地形向阳,储水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耕,人便在此地安家落户。农耕文明发展,耕读传家。明朝万历癸酉年(公元1573年)陈氏迁入长岭村。现有人口600左右,村民人均年收入2889元。
(照片来源于昔阳县职工摄影协会)
村落形成历史。距村4公里的大瓦邱村,发现新石器时代遗物——石斧(县馆藏),科学鉴定1万年前已聚居古人类。商周之际族居、村落开始形成(昔阳县志记载)。从村地名和出土文物验证和老一辈人的传说,大约商周村落形成,春秋时期属晋国。村人陈清祉到村麦峪山坡割草,发现埋有紫铜色古钱币若干枚,从钱的字面看,宋朝钱币,又传说寨坡根地有人刨地时翻出金丝。八十年代初,有村民在寨坡根地碹窑、垒房,挖打根基时,挖出若干出土文物,有上方宝剑和兵器,还有若干小石块,其色白,表面非常光滑,但无字迹,并有尸骨一具,身体高大,从这些出土文物分析,可能是古代武将死后藏埋在这个地方,从兵器看紫铜制造,可能在商朝这里就有人家居住。长岭村安庄以来,姓氏有张、王、李、赵、贾、郝、董等(现陈姓占 90%,还有张、翟、李姓)。村现存明万历十二年石碑《重修观音堂记》记载:环长岭而村者,地皆无水,而长岭之东北有双井焉。井之侧有观音堂不知建自何代。 物质文化遗产。古双井2眼,古池塘2个,官坊场1个,双井寺庙,北庙,关武庙,民居古 建筑群:串珠式对称四合院,17处古老四合院落——陈家大院,既独立又相通,高低错落、鳞次栉比。院落有的为层楼式建筑,有的为多进式建筑。层楼式建筑下层为出檐青石碹窑,上层为砖木结构房屋;多进式建筑,花墙、闪屏相隔,厅堂厢房分明。厅堂楼阁的房屋多为三间、五间、七间,厅堂石碹窑多为三孔;厢房多为三间,厢窑多为一孔一门两窗,也有门窗连体的爬头框或三线框。院落多呈“工”字形,人们进出院落行闪屏门,上下院落步普通台阶与“品”字台阶。12 个古建筑大街门,样式各异,大气规整。其民居尽管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如今大部分院落依旧保存完好,保持着当年的风貌,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保留着中国农耕文明的遗产。那石雕、砖雕、木雕令人赏心悦目,那风格各异的建筑制式让人心旷神怡!
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岭庙会(村晋剧表演及其它文艺活动)。云南垴山上、壑沟有牛圈多处,寨垴山中腰有残留古城墙,山角下有双井寺庙,村南面有北庙(庙眼)大庙,院落格局及部分地基还在;村里有官坊、关武庙,保存完好,风貌犹存;还有文昌阁、虫王庙、五道庙、山神庙、牛王庙,小张柱,场垴有仙神庙,皆已破坏。每年各庙里自己的节日,届时搞文娱活动过庙会。村官坊东面、南面各有旱池一个。村通往南道架石桥一座,官坊西侧有贞节牌楼一座,麻地有双斗旗杆石牌楼一座,现仅残存。
自然景观。笔架山(毛公山或佛祖山)似卧佛,豹峪、南掌天然熔岩洞容纳500人。长岭古村,神奇的自然景观,古老的建筑群,淳朴的民俗村风,吸引着来自各地寻幽探古的游客,2014 年入选第一批山西省传统村落名录。但是传统建筑,年代久远,经历战争、文革破坏,加之近年来多数房屋无人居住。太行山深处传统村落的一颗璀璨明珠渐渐暗淡,拯救传统村落时不我待。2011 年昔阳县人民政府列入《新农村建设(保护古建)规划》,2014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2月规划传统村落保护与复修。2016年评审为第七届中国景观村落。2018年被评为首批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2019年被省列为晋中市唯一的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