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推荐|梨花落后正清明,念念不忘故人情

  • 发布时间:2021-03-31 10:51:50
  • |
  • 作者:昔阳县公共文化
  • |
  • 阅读次数:219次

家推荐|梨花落后正清明,念念不忘故人情

又是一年清明。

 

路上行人纷纷。那些因为疫情“就地过年”的人们在选择此时“补偿式返乡”,同家人一起扫墓祭祖、踏青赏花,弥补过年没有陪伴亲人的遗憾。

 

梨花风起,点点哀思。人们不远万里返乡祭祖,这个节日的我们,既有着慎终追远的深切情思,也有着万物更新的无尽感怀。

微信图片_20210331104300.jpg?v=1747118637616

 01

 气清景明,万物皆显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微信图片_20210331104309.jpg?v=1747118637616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由此可知,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

 

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微信图片_20210331104317.jpg?v=1747118637616

 

另外清明总是下雨天也跟此时气候有关。

 

清明节正是冬去春来的时候,也是冷暖空气交汇时节,容易形成降雨。加上春天的时候低气压比较多,大气里的水汽也多,也很容易出现阴沉、多雨的天气。因此每到这天,总是阴雨绵绵。

微信图片_20210331104323.jpg?v=1747118637616

02

 念念清明,念念不忘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人的一生会死亡三次。

 

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你从人际关系网里消逝,你悄然离去。

而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

微信图片_20210331104330.jpg?v=1747118637616

 

我们在清明节这天祭祀祖先,缅怀故人,追思亲人,自古以来,作为传统,也作为文化传承至今。

我们的祭拜也许不会真的得到已逝人的庇佑,但是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他们没有死去,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人心里。

 

每一个祭祖的节日,都是为了不遗忘。

 

在这场年复一年的仪式里,父辈们谈论家长里短,孩童们嬉笑玩闹,都是在告慰祖先:儿孙满堂,家族兴旺,您老人家可以放心了!

微信图片_20210331104336.jpg?v=1747118637616

03

     踏青寻春正清明 

诗有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

唐朝以来,清明节就不仅仅是扫墓祭奠、缅怀先人的日子,还是春游踏青、放飞心情的节日。

微信图片_20210331104344.jpg?v=1747118637616

《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除踏青外,清明节还有插柳、荡秋千、放风筝……这些充满民族特色的春日游艺,绵延千年,成为我们守望春的一个重要理由。

故而,清明对于我们而言它是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一片欣欣向荣的春日景象。它又是一种无处诉说、魂牵梦萦的思念,还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的欢乐时光。

我们享受着生命的过程

却可能恐惧死亡的来临

清明所给予我们的深刻文化内涵

可能要从我们学会接受生死开始

释怀生命的逝去

了解生命的苦难

穷究生命的意义

从而让留下的人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一起来看本期推荐

 

推荐阅读

 


 

简介:“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一个人和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之间的相互感激,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抛弃对方。人将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活着》讲述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微信图片_20210331104356.jpg?v=1747118637616

 


 


版权所有 © 昔阳县文化和旅游局
总访问量:102287  今日访问量:33